陈宝生部长在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记者会上答记者问
发布时间:2018-03-19 10:25 浏览次数:454次
3月16日,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新闻中心今天上午在梅地亚中心举行记者会,教育部部长陈宝生应邀就“努力让每个孩子都能享有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这一主题,回答中外记者提问。
记者会开始时,陈宝生说,党的十九大对新时代教育事业的改革和发展作出了全面部署,现在摆在我和全体教育工作者面前有两个考题:一个考题是加快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这是一个万众一心的目标。第二个考题是解决好教育面临的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各种问题,让每一个孩子都能享有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这是一个众口一词的需求,刚性的需求。所以,新时代我们教育人新的长征、新的赶考要答的卷集中起来就是这两个问题。所以,今天我也就此接受各位“老师”的“考试”。下面请大家提问。
“解决‘大班额’要取得突破性、决定性的进展”
光明日报融媒体记者: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要抓紧消除城镇“大班额”。教育部也明确,今年要基本消除66人以上“超大班额”,2020年要基本消除“大班额”,请问陈部长,要实现这一目标有哪些具体举措?
陈宝生:谢谢你提的问题。“大班额”问题不是简单的一个教室里面放多少张桌子、多少条板凳、安排多少个人的问题。“大班额”会带来三个方面的危害:一是影响学生的身心健康。大家可以想一想,人一多,乌泱乌泱的,心情肯定不好。二是影响教学质量,坐在后排的看不到板书,听不到老师授课的内容。三是有可能带来安全问题。所以“大班额”必须坚决予以消除。
2017年在消除“大班额”方面,我们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我给大家报个数,“大班额”有两类:一类是66人以上的“超大班额”;另外一类叫“大班额”,56人以上。2017年,全国有“大班额”36.8万个班,占全部班级的10.1%,这一年减少了8.2万个“大班额”,和上年比下降了18.3%。这个幅度是很大的。“超大班额”,现在全国有8.6万个班,占全部班级的2.4%。去年一年,我们减少了5.6万个班,下降的比例是很大的,达39%以上、近40%,这是去年在消除“大班额”方面取得的突破性进展。
对这个问题,教育部历来高度重视,各级政府历来高度重视,逐年治理、逐年好转。我们的目标就是2018年要基本消除66人以上的“超大班额”,也就是说要解决2.4%、8.6万个的问题。明年解决“大班额”要取得突破性、决定性的进展,到2020年基本消除“大班额”,就是56人以上的班,解决36.8万个、占比10.1%的问题。
总结这些年的经验,措施是统筹规范、提质稳源、台账督办。统筹,就是要统筹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把“城市挤”和“农村弱”统筹起来考虑。“城市挤”这一块核心是增加学位。过去我们建了好多小区,规划中有标准化学校配置,但是欠账很多,没有建。欠账的要补上,要还账,新建的小区必须同步建设标准化学校,千方百计增加学位。“农村弱”这一块,主要是办好教学点、寄宿制学校,把这些办好,提高教学质量,能够稳定一部分生源。所以,这是统筹起来考虑。所谓规范,就是要规范学校的招生行为、办学行为,科学设置学生的作息时间,搞好中小学免试就近入学改革,同时优质高中招生计划在区域内合理分配。还有,普通学校的量比较大,普通学校要努力提高质量,稳定生源,办好普通学校。提质稳源,就是提高质量,稳定生源。台账,就是要按照各省市县政府设定消除“大班额”的规划,建立工作台账。按照今年“超大班额”基本消除、明年解决“大班额”取得突破性决定性进展、2020年基本消除“大班额”这样一个目标,倒排工期,落实责任,建立工作台账。督办,根据台账和规划,督促落实各项政策措施,确保目标如期实现。这就是我们要做的工作。这是多年经验的总结,我想这些措施采取之后,我们的目标一定能实现。
“我们办世界水平高等教育的第一方阵已经开始形成”
香港紫荆杂志社记者:在今年2月初公布的2018泰晤士亚洲大学排行榜中,中国有101所大学上榜,请问教育部对此怎么看?在提升高等教育质量,推进内涵式发展方面有哪些关键举措?此外,请您介绍一下教育部对于在内地读书的香港学生提供了哪些便利措施和优惠政策。
陈宝生:谢谢你,你这是一提三问。关于大学排名问题,可以跟你讲三句话:第一句话,经过这10年,特别是十八大以来的发展,中国高校在世界主要排名中位次整体前移,这说明我们高等教育办学的质量和水平已经开始冲刺世界水平,我们办世界水平高等教育的第一方阵已经开始形成。第二句话,有101所学校在2017年上榜,这表明我们高等教育质量的提高、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是随着我国经济社会事业发展同向同步同质量提高的。我们走向世界教育核心竞争力显著增强。第三句话,对这些排名、这些评比,你可以去看它,去参考它,但是你不要在乎它,它评它的,我干我的。它仅仅是提供了一种观察和分析高等教育事业发展的角度,在那个角度上,我们可以去寻找差距,但是在整体发展上我们要增强自信。这就是我对这些排名的看法。
你刚才讲的关于我们高等教育发展质量问题,我们是办四件事:一是提升培养能力。学校办得好不好,能力十分重要。因为我们学校实际上生产的是未来、是人才,为未来发展提供人才支撑,人才培养能力就是学校的生产力。这是我们要办好的第一件事情。二是要创新人才培养模式。要适应我们这个时代的需要,我们这个时代大家有很多说法,信息化的时代、全球化的时代、新的科技革命的时代,这一段时间人工智能异军突起,引起各方面的高度关注。这都要求我们对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改革、创新。这样我们才能培养承担民族复兴大任的一代新人。三是要优化结构。要调整优化学科结构、专业结构,让我们的高等教育能够适应现代化建设的需要。你要为未来提供人才,就要紧盯未来,你要为市场提供服务,就要紧跟市场需求。所以就叫作跟着市场调、盯着未来走,把我们结构优化。四是要改革体制机制,为培养新时代需要的各种人才提供体制机制保证。总之,改革是未来教育发展的根本动力,向改革要动力,是我们坚定不移的方针。
“‘减负’是个社会问题,需要各方面合作、共同努力”
未来网记者:近期教育部等四部门印发了《关于切实减轻中小学生课外负担开展校外培训机构专项治理行动的通知》,引发社会的广泛关注。我们了解,国家层面已经先后发布了多个“减负令”,但感觉孩子负担不减反增。请问陈部长,怎么看待这个问题,怎样才能真正为我们的孩子“减负”?
陈宝生:“减负”问题在今年两会引起了各方面的浓厚兴趣和高度关注,可以说“减负”是一个热词,不仅是热词,还是长期以来各方面高度关注的焦点。对于减轻学生负担,这些年,我们已经迈出了重大步伐,取得了一定效果。但是,这个问题始终没有彻底解决,原因是多方面的,每一个人心里面都有一本账,都知道总体上负担为什么没减下来,都知道自己孩子的负担是谁加上去的。我想,每个家长心里清楚,每个老师心里清楚。这里我要讲清楚一些概念,一个是什么叫负担?我们讲的负担,减轻学生的学业负担,指的是违背教学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超出教学大纲、额外增加的这一部分,我们把它叫作负担。在这个以内的,我们把它叫作课业、学业,叫作必须付出的努力。这一点,我觉得在这儿应当把它区分一下。
下一步,我们将按照这样的理念,坚定不移地推进“减负”工作。我想“减负”这个事不光是教育战线的事,也是整个社会的事;不仅仅是一个教育问题,还是一个社会问题,需要各方面合作、共同努力。“减负”,从哪些方面减?要从以下几方面减:
一是从学校减,叫作从学校教学“减负”。这些年,我们对学校“减负”已经取得了明显进展,有人讲“校内减负校外增负”,这个话反映了一定的实际,但也有偏颇。偏颇在哪里?我们有一些“减负”措施是“一刀切”的,有一些“减负”办法是简单化的,它的效果值得评估。学校“减负”,主要是加强科学管理,把“减负”的任务落实到学校教学的各个环节,作为一个突出问题来解决。这是一个渠道。
二是校外“减负”。主要是规范教育秩序,治理整顿各类培训机构。培训机构是教育事业发展的必要补充,我们现在要整顿的是违规的这一块,超前教、超前学,违规办学、没有资质办学,整顿治理的是这一块,这一块负担很大、很重,叫作学生痛恨、家长无奈、机构赚钱。这种状况是不允许的。
三是考试评价“减负”。考试评价“减负”就是要改变评价方式,完善学业考试办法,建立素质综合评价制度,不允许以分数高低对学生排名,不允许炒作“高考状元”。这是考试评价“减负”。指挥棒要让它正确起来。
四是老师教学“减负”。老师要按照大纲足额授课,绝不允许课上不讲课下讲、课上少讲课后讲,甚至鼓励引导学生参加培训。
五是家长和社会“减负”。我觉得整个社会都要提高教育素养,树立正确的成才观、成功观,使我们“减负”工作有一个正确的思想基础。这些年大家知道,各种成功学、各种培训机构的广告满天飞,带来的结果就是家长的口袋空了、学生的负担重了、学校的教学秩序乱了。所以,有一些不符合教育规律、不符合孩子健康成长需求的理念到处流传,给家长制造焦虑,给孩子制造负担,这种现象绝不允许。我们全社会都要提高自己的教育素养,不要盲目追求那些成功学,那些培训机构炫耀的培训成绩单、广告词,很多都是“鸡汤加忽悠”。鸡汤喝得众人醉,错把忽悠当翡翠,这是不行的,不听忠告听忽悠,负担增加人人愁。所以,我们要改变这种状况,要提高教育素养,不要听信那些似是而非的理念,要按照教育规律办事,按照学生身心发展规律来办事,让他们健康成长。
从这五个方面“减负”,我想这个问题是可以解决的。其中有两个关键措施:一是要砍断教师和培训机构在教学方面的联系纽带,这个一定要割断。培训机构可以搞各种培训,但是不能搞超前教学、超纲教学,义务教育阶段涉及的各科都不能搞,要割断这个。还要割断各类考试、考评、竞赛成绩和招生的联系,不把它作为招生的凭据。公办学校不准抢生源,用这些办法逐步减轻负担。二是综合治理,我们会建立起一个健康的教育秩序,构建风清气正的教育生态。过重的学业负担会逐步降下来。在这个地方,我也呼吁一下,我们要给学生减轻负担,也要给老师减轻负担。现在老师负担是很重的,各种填表、各种考评、各种比赛、各种评估,压得有些老师喘不过气来。在这里我要呼吁,要把时间还给老师,让老师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研究教学、备课充电、提高素质。
“打了一场提高思政课质量和水平的攻坚战”
中国网记者:去年以来很多高校的思政课有了很大的变化,吸引力也明显增强,请问陈部长,您是怎么看待这些变化的?除了思政课以外,我们还将在哪些方面加强高校的思政工作?
陈宝生:2016年12月,党中央召开了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习近平总书记在会上发表了重要讲话。经过一年多的实践,我们越来越深刻认识到这次会议是一次里程碑式的会议。总书记在会上的讲话是一份纲领性的文件。我们这一年按照总书记的讲话、按照会议的安排部署,加强和改善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打了一场提高高校思政课质量和水平的攻坚战。主要从五个方面攻坚,即思路攻坚、师资攻坚、教材攻坚、教法攻坚、机制攻坚。
一年下来,思政课的面貌发生了明显的变化。我们组织200多位思政课专家到2500多所高校进行调研,随机听了3000多堂课。各省份也普遍组织教指委专家、思政课专家去听课,所有的高校都进入了这一次听课、评估、调研范围。这是建国以来思政课第一次拉网式、地毯式的大调研。这次调研我们向3万多名学生发了问卷,就收回的问卷来看,超过91%的学生认为从思政课上得到了启迪,91.8%的学生表示喜欢思政课老师。这3000多堂课得分都在80分以上,有些学校的思政课,像春运期间高铁那样一票难求。一些思政课作为慕课推上网络,受到全社会的喜爱,产生了积极的影响。经过一年努力,思政课面貌发生很大变化。但是我们清楚地认识到,这些成绩还是初步的,还需要进一步加强和巩固。
下一步怎么加强?首先要转变观念,树立正确思政观。我们不能把思想政治课和专业课割裂开来,不能让思政课脱离学生具体的成长环境和过程,也不能让思政课脱离广大老师,特别是同思政课老师的育人过程、育人实践孤立起来,要作为一个有机系统来对待。2018年办几件事,概括起来是“几个一”。第一个“一”是要出台一项计划,一项后备人才培养专项支持计划,思政工作、思政课要不断有优秀老师充实到这支队伍里来。第二个“一”是要办一个会。全国大学生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成果展示交流大会,检阅一下一年多来的具体成果。第三个“一”是要进行一次专题轮训,对所有思政课老师轮训一遍。第四个“一”是要啃下像教师思政、课程思政、网络思政这样一批“硬骨头”,解决思政课和思想政治工作发展中的一些难点问题。第五个“一”是要建设一批思政课发展创新研发中心,还有培训研修中心。另外,在地方和高校建立“三全育人”综合改革试点,搞一批这样的试点。最后一个“一”是要总结经验,树立推广一批先进典型和优秀课程。攻坚战不可能是一年,我们要多打几年,彻底改变思政课的被动情形。
“‘双一流’建设只会带动中西部高校的发展,不会削弱”
南方+、南方都市报记者: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加快“双一流”建设。请问,是否会把资源过多地向“双一流”高校倾斜?对于缩小区域差距,加快中西部高等教育发展,有什么安排?
陈宝生:“双一流”建设是要建设世界一流大学、一流学科,这是它的主要内容。这是党中央、国务院确定的一项重大工程、新世纪的重大工程,也是中国高等教育走向世界、增强核心竞争力的重大工程。去年,我们发布了首批建设高校和建设学科名单,受到了各方面的高度关注,总的看,起到了预期作用,现在进展情况是好的。发布之后,也有一些疑问,比如你刚才讲到的资源集中倾斜到“双一流”建设中,中西部高校会不会受到影响,高校的发展会不会受到影响,这是其中之一,还有一些其他的疑虑。
第一,“双一流”建设是一项非均衡发展战略工程。所谓非均衡发展战略工程,就是发挥我们这个制度的优越性,集中优势资源,培育冲刺世界水平的“国家队”第一方阵,增强中国教育的核心竞争力。这不仅是中国政府的做法,世界上很多国家都制定了类似的计划,像英国、日本、法国、韩国、俄罗斯都有类似的计划,所以它是一个非均衡发展。
第二,我们这个计划是开放的、动态的、持续激励的计划。就是说打破身份固化。以前一些类似计划,有身份固化这样一个弊端。这本身就给中西部高校打开了一扇发展的大门,因为它不是固化的,第一批你没进去,你可以积极发展培育,以后批次你达到条件了就可以进来,有了上升的通道。
第三,在资源配置方面,我们是把提高和普及结合起来辩证处理的。我们现在用于高等教育事业的总投入是一万亿人民币多一点,在用于高等教育的总投入里,用于“双一流”建设的占2%多一点,它影响不了中西部的发展。
第四,对中西部我们相应实施了中西部高等教育振兴计划、中西部高校能力建设工程,开展了对口支援中西部的活动,还出台了部省合建中西部高校的方案。这些都是有利于中西部高校发展的。
在这里,我想重点说一说部省合建这个事。目前全国有13个省、自治区没有部属高校,再加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这14家是“13+1”。为了改变这种状况,教育部和这些地方一块儿商量,在过去省部共建的基础上搞了一个升级版,建立了部省合建这样一个机制,一省一校、部省合建。教育部把这些学校列入部属高校序列,相当于一种准部属高校身份,省、自治区和兵团对高校现有的支持力度不减、隶属管理不变,我们双方共同合力建设这14所高校。在不远的将来,使它能够快速成长为中西部高等教育的“排头兵”,向“国家队”水平迈进。这就叫作部省合建。这种学校可以把它叫作部建高校,这是一块金字招牌。“双一流”建设只会带动中西部高校的发展,不会削弱;只会提升中国高等教育整体发展水平,不会削弱;只会促进各级各类高校按照合理布局持续健康发展,不会削弱。所以这个担心是可以放下来了。
“今年开始将继续采取一些措施,来解决好学前教育问题”
中国新闻社记者:最近几年大家对于托幼服务和学前教育非常关注,社会、专家智库提出了很多意见,政府工作报告也明确提出要加强对于托幼服务的全程监管,并且要加大学前教育资源供给。请问教育部在这方面有没有一些具体举措,以及学前教育的立法工作现在进展如何?
陈宝生:学前教育是新时期中国教育发展最快的一个部分,也是当前中国教育的短板之一。现在各方面对学前教育高度关注,这里我澄清一个概念,学前教育指的是3—6岁儿童的教学,就是我们常说的幼儿园阶段的教学,指的这一部分。现在各方面对此高度关注,尤其是年轻的父母亲们,这已经成为他们最大的“烦心事”之一。教育部按照党中央、国务院的总体安排和要求,对学前教育给予了高度关注。前一段时间,我们组织了一场较大规模的调查研究,一个是会同国务院有关部门到十几个省份去进行调研、摸清情况,一个是组织一批专家学者进行专题研究和论证,还有一个是请驻外使领馆对所在国幼教事业的发展情况、做法、经验、问题进行调研。现在我们正在处理这三个方面得来的大量信息,撰写调研报告,和有关部门协调共同制定相关政策、制定发展规划。
经过这次调查,我们的感受是,经过十八大以来的发展,中国的学前教育实现了历史性跨越,取得了历史性成就,面临着历史性挑战,具体表现为:一是学前教育的服务能力有了很大提高。我们现在举办着当今世界规模最大的学前教育,2017年学前三年在园幼儿4600万人,这是什么概念?这是一个中等人口国家的概念,是很大的数。二是普及水平和发展速度有了很大提高。2017年适龄儿童的毛入园率达到了79.6%,教育规划纲要提出的是到2020年达到80%。2017年达到79.6%,这是什么水平呢?单纯从毛入园率来看,它达到了中上收入国家的平均水平,发展速度和5年前比提高了15个百分点。三是用于幼教的投入大幅度增长。2016年我们用于幼教事业发展的投入是2800多亿元,其中财政性投入1300多亿元,总量这几年年均增长16.9%。我指的是这2800亿元,财政性资金5年增长了77%,这个量是很大的。四是我们重构了中国的学前教育体系。从2011年开始,我们实施了两个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去年开始实施第三个行动计划。这两个行动计划下来,五六年时间,是个什么概念?我们现在的幼儿园发展到25.5万个,这就是我们现在的情况,规模庞大。
我为什么说重构了学前教育体系,我们在改革的过程中,过去公办的就是机关等办的一些幼儿园在改革过程中消失了,我们两个行动计划起步的时候,幼儿园数量少得可怜,五六万起步,现在25.5万,就这么几年时间,一个完整的体系建起来了。所以,这就是历史性的跨越。但是,我们在幼儿教育发展方面面临的问题也有巨大的挑战。因为我们人口巨大,更重要的是幼儿教育发展不平衡、不充分,充分反映出我们在幼儿教育市场方面供求关系的巨大变化,人们育儿行为和观念的巨大变化,这种挑战是革命性的。
我们现在发展学前教育既要继续解决有没有的问题,更要下大力气解决好不好的问题。因为家长们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够就近入园,入一个优质幼儿园,入一个便宜的幼儿园。就近、优质、便宜,而我们现有的状况是在众多的幼儿园里面,普惠性幼儿园不足,这个问题需要破解。财政保障和成本分担机制没有建立起来,这个问题需要解决。保教人员数量不足、水平不高,这个问题也需要解决。还有保教过程中,管理和安全也存在着诸多漏洞、薄弱环节,这也是需要破解的问题。更重要的是人们在幼儿教育方面的观念需要进一步转变。像这些问题都是我们下一步要解决的。所以今年开始我们将继续采取一些措施,来解决好学前教育问题。
首先,要实施好第三个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把这个计划落实好。计划确定的目标,到2020年普惠性幼儿园占比达到80%以上,毛入园率达到85%,这两个目标我们要确保实现。二是在前一段调研的基础上,加强顶层设计,制定出一个新时代既符合初级阶段基本国情,又能较好适应幼儿教育需求的发展规划,我们正在做这个事。三是继续加强对幼儿园的监管,挂牌监管,督导各级各类幼儿园提高办园质量,满足入托、入园的需求。四是加强幼儿园的安全管理。幼儿园面临的安全问题有它的特殊性,它和小学不同,和中学更不同,涉及幼儿生活、学习方方面面,在这些环节都要加强管理,确保孩子的安全。人防、物防、技防并举,让孩子能够安全、快乐地在幼儿园里面生活成长。五是要综合治理小学化倾向。这个问题也是很大的事,我们现在有一些幼儿园老师是从小学老师转过去的,没有学过幼儿托育,把小学的教学方法带过去了,一些家长希望孩子在幼儿园就能学一些小学的课程,所以好多幼儿园有小学化倾向。应当明确幼儿园的基本教学模式是游戏模式,不是教学模式。要综合治理小学化倾向。六是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借鉴国际经验,对教师、保育员和学生的比例有一个基本要求,保教比大体上师生是1∶15,保育比是1∶30,叫作每个班“两教一保”,两名教师、一名保育员。按照我们现在的教育,220多万名幼儿教师,4600万名在园幼儿,从这个数字来推算,我们现在缺教师71万、缺保育员76万。
国家卫计委对今后的人口预测有一个数,到2020年有431万名幼儿到达入园年龄,要增加431万名入园幼儿,把这个数再换算,我们又要缺29万名老师、缺14万名保育员。两部分加起来,大家可以算一算,我们缺100万名教师、缺90万名保育员,一共190万名。这就是一个大账,所以师资队伍的培训非常重要,幼师队伍的培训非常重要,保育员的培训也非常重要。这里我要说一点,要努力提高幼师、保教人员的待遇,尊重他们的劳动。现在我们好多幼儿园主要指民办幼儿园,低工资、低待遇,一个幼儿老师2000块、3000块钱工资,不能安心从教、从保,幼师毕业的学生不愿到幼儿园去工作,这个问题也是必须解决的。
最后一个措施就是立法。我们正在调研,会同有关部门抓紧起草学前教育法。这个事我们要加快进度,当然它要经过法定的程序,因为法律的产生有自己的程序。这就是我们学前教育目前存在的问题和我们要采取的措施,大体上跟大家通报一下。
“产教协同,产是支撑、教是核心;校企合作,校是龙头、企是基础”
新华社记者: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要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去年底,国办也出台相关文件,提出了30条具体政策。我想问一下,目前这些政策的推进情况如何?下一步,还会在哪些地方重点发力解决这些问题?
陈宝生:职业教育的发展,在中国教育发展史上其实是起步最早的,福建的马尾船政学堂就是我们最早的职业教育,洋务派办的学校就是职业教育。但是,长期以来由于各方面原因,职业教育发展比较滞后,近些年有了很大发展。党的十九大对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发展职业教育作出了总体安排,国务院也出台了相关文件。你关心这个文件的贯彻落实情况,我可以告诉你,贯彻十九大精神、贯彻这个文件,我们做了三件事:
第一,落实规划。我们出台了《制造业人才发展规划指南》,并且对这个《指南》设计的任务按部门进行了分解。落实这个规划,面上抓项目,这是全覆盖的,各省份各行业都有一批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具体项目。点上抓标杆,我们以制造业为主,辐射若干行业、产业,选择了344个点作为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标杆来培育,从中摸索路子、积累经验。整体抓指导,我们已经发布了20个行业人才需求与专业设置指导报告,因为职业教育和普通教育是不一样的,要把“需”和“求”紧密结合起来。
第二,搭建平台。我们已经搭建了三个平台:一是职业教育活动周,这是一个论坛型的平台,大家研讨交流。二是产教融合对话,我们举行了20多场。这是对话类的平台,产和教相互之间进行对话,衔接需求。三是全国职业技能大赛,这是一个竞赛类的平台,每年一期,进行检阅、进行竞赛,营造浓厚的发展氛围。
第三,狠抓质量。职业教育的重心核心在质量,我们在这一方面下了很大的功夫,重点是要解决产教融合中的示范问题、产教融合中的协同创新问题、产教融合中的实训基地问题。我们组建了1400多个职教产业集团,联系3万多家企业,形成一种紧密的产教融合关系。我们还选择360多所学校,建设了一批产教应用技术协同创新中心,还和企业合作建成了1440多个实训基地。因为职业教育实训环节很重要,得有动手能力,这是它的质量基础。我们推进现代学徒制试点,第一批遴选了163个单位,进行现代学徒制试点,试点一年后进行了年审年检,证明这个试点是成功的。然后,我们又遴选了第二批203个单位开展试点,现在是366个试点单位,叫作现代学徒制试点。这些措施都是为了解决“双师型”教师缺乏的问题,在学校和产业之间、学校和企业之间、产和教之间建立一个“旋转门”,建设一支“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一批实训基地,建设一批应用技术协同创新中心,来落实好这个规划,推动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向深度发展。
在这个发展过程中,有两件事我觉得需要明确,那就是产教协同,产是支撑、教是核心;校企合作,校是龙头、企是基础。要处理好这个关系,把学校建在产业基地、建在开发区里,把专业建在产业链上、建在需求链上。这样我们的职业教育产教融合、产教协同、校企合作就能取得更大的进展。
“时间服从质量,坚持质量导向、问题导向,确保考试招生制度改革取得成功”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记者:从2014年启动考试招生制度改革以来,上海、浙江去年率先实行了新高考。请问陈部长,试点成果如何,还存在哪些问题?下一步推进高考改革还有什么新动作?
陈宝生:高考招生制度改革是一个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改革,在教育综合改革中它居于龙头地位。去年上海、浙江的高考招生制度改革平稳落地,取得了成功,为其他省份的改革提供了经验。要说取得的成果,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牵动了高中教学改革。这个很重要。因为高考改革,招生改革,它是指挥棒,指挥棒改了,高中阶段的教学必须相应改革。所以,从上海、浙江的情况看,他们普遍采用了“走班选课”等模式。过去那种固定班次教学的模式已经改变,学生的自主权大了。
第二,推动了素质教育发展。这次高考改革之后,高中阶段对学生的考核,增加了综合素质评价这样一个内容。这是非常明显的素质教育措施。上海80%的学校都采取了建立创新实验室等措施。
第三,在学业水平考评方面促进改革。过去考试的门类是固定搭配的,现在不是了,是动态组合的,发生了变化。
第四,带来了新的挑战。试点中也面临着一些问题,比如说学生自主选课这个空间究竟多大才是合适的,因为这可以做定量分析,选择的课太多,学生选择的压力就会增大。还有选修的难度系数怎么设计,这是需要考虑的,比如说简单的课程选课的人多了,难度较大的课程可能在一段时间内会影响选择的数量,而难度较大的一些课程往往都是基础性课程,是需要加强的。另外,走班上课怎么组织,对老师的工作量怎样设定,还有学校管理怎么办、怎样改革,都是新问题。
目前,上海、浙江已经在试点基础上完善了考试招生改革方案。去年,在北京、天津、山东、海南4个省市启动了高考招生制度改革,有效吸取了浙江和上海改革的成功经验,注意到了试点中新出现的一些问题。目前,教育部正在配合指导这4个省市完善高考招生制度改革方案,组织力量研究破解面临的这些问题。此外,从今年起还有17个省份要开启改革。对这些省份,我们正在进行评估,我们的基本态度是实事求是、不凑数,条件达到了就批准启动,条件达不到就创造条件,达到了再上。时间服从质量,坚持质量导向、问题导向,确保考试招生制度改革取得成功。
从目前的进展情况看,从试点情况看,考试招生制度改革试点是成功的,进展是健康的。
“‘请进来’和‘走出去’并重”
俄罗斯金砖电视台、阿尔法电视台记者:去年深圳北理莫斯科大学举行开学典礼,习近平总书记还发了贺信,我们注意到包括深圳北理莫斯科大学,中国已经成立了多所中外合作办学大学。陈部长能否请您介绍下一步中外合作办学工作的考虑?
陈宝生:深圳北理莫斯科大学是两国元首确立批准的一个教育合作项目。去年举行了开学典礼、建成仪式,习近平总书记发了贺信,普京总统发了贺信,这是中俄两国教育合作的一个新尝试、新成果。目前进展情况是好的,建设过程当中的合作是愉快的。中国政府对中外教育合作历来高度重视,改革开放以来这40年,我们的教育就是在不断扩大开放的过程中发展壮大起来的、走向世界的。我们的方针历来是“请进来”和“走出去”并重,学习借鉴世界各国教育发展的成功经验,扎根中国大地,办中国特色的教育。按照这样的指导思想,我们和一些国家合作,已经在中国办了一批教育机构,经中国教育部批准,我们已经办了2600多个办学机构和项目,其中1324所是本科以上学历层次。我们的目标是通过这种合作,取长补短、相互学习、互利互惠,让中国的孩子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国外一些学校的优质教育,让国外的合作者在与中国合办的机构里和中国合作者取长补短,领略中华文化,培养双方需要的各类人才、双方合作的友好使者。这就是我们的方针,要“请进来”。“走出去”,我们这些年也加大了步伐,现在我们在国外合办了一批教育机构,发展情况也是好的,下一步我们要采取一些措施加快发展步伐。
“必须要有一支宏大的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服务的教师队伍”
成都电视台记者:截止到2016年,全国共有各级各类学校专任老师1578万人,面对解决增量的问题,下一步将如何解决好制约师范教育发展的问题,从哪些方面发力培养新时代的新型教师人才?
陈宝生:师范教育非常重要,教育是经营未来的。为什么这么讲?因为我们提供的人才是未来的人才,为未来培养人才。所以本质上是经营未来,而未来是不确定的,这就需要为未来生产人才的人必须是高素质的人。从总量来说,必须要有一支宏大的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服务的教师队伍。从存量来说,现有的教师要不断提高素质,从而为社会提供优质服务。从增量来说,就是必须培养好未来的老师。培养未来的老师,靠什么?主要是靠师范教育。教育部正在制定教师教育振兴行动计划,在过去经验基础上对师范教育进一步做顶层设计,确定培养目标、培养重点和政策措施,把现有的师范院校办好,让它们充分发挥作用。在资源配置方面,向师范教育提供一定程度的倾斜。因为这是教师的“母机”。另外我们允许和鼓励其他高校,特别是综合类大学兴办师范教育,发挥综合类大学的优势,为教师队伍建设开辟一条新的通道。再就是对师范类教学设立专业标准,每个专业都设立标准,也就是说要有资质,不是你想办就办的。我们已经出台了一些政策,后续还有相应的标准方面的建设措施。按标准培养,确保培养的质量和水平。最后,加大师范院校、师范类专业师德建设力度,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穿教师培养全过程。师德为尊。教和育,“教”主要涉及知识体系,“育”主要涉及价值标准,所以“德”对学生的成长、对未来的发展非常重要。这就是我们大的方面的考虑。
(转载:中国教育报)
Copyright@ 2015-2018 郑州新奇中学 人事招聘邮箱:zzxqzxhr@vip.163.com 办公室邮箱:zzxqzxbgs@163.com 备案号:豫ICP备1601426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