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教学中,有许多值得研究的问题,特别是语文课上的学习,不需要那么多“代表”。
几个学生学会了不能代表其他学生都会了。我们经常看到这样的场面——课堂上,教师抛出一个问题后,还没等一分钟就开始提问,有两三个学生简单回答后,最后追问:“都明白了吗?”学生异口同声:“明白了!”于是进行下一环节的教学内容——难道这几个学生明白了,其他学生就都明白了吗?他们进行思考了吗?他们的思考结果怎样?这些我们都看不到,其实不明白的大有人在。这也难怪教师在批改作业时经常感慨:“这些题目上课都讲过了,怎么还是错这么多?” 我们常讲教学要面向全体,可是一些教师在课堂上往往只面对几个学生,与几个学生对话,其他学生做“看客”,这在公开课上尤其突出。语文教师在课堂上要多提问几个学生,尤其是那些中下等学生,把补差放在课堂上;也可以改变教学形式,比如为了了解每个学生对某一问题的理解情况,教师可以先让学生把每个问题的答案写下来,再进行课堂巡视,这样既保证了每个学生都思考起来,同时每个学生的思考过程和结果都能看到,接着进行交流讨论,最后学生进行修改,教师再一个个检查学生的修改,课堂检查不了的,课后检查。这样的检查,保证了人人过关,人人进步。
为了每个学生的进步,教师的教学不要急,不要浮,不要虚。 教师的分析不能代表学生的阅读实践。课堂上,一些教师自以为讲清楚了,学生就应该懂了。其实不然,学生对任何知识的学习都是自主构建的过程,学生对某一问题的理解说到底是自己学会的,而不是教师教会的,自己悟出来的东西才是真正理解的东西。如果教师只是一味地讲那些问题的答案,也许学生当时会了,过一段时间就完全忘了,还是没有学会。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能以教师的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因此,课堂上,语文教师要先让学生自读自悟,在他们“愤”和“悱”的时候再去启发,也许他们会恍然大悟,豁然开朗。教师的讲要有艺术,要通俗易懂,特别是要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和已有知识,要“举一反三”“举三反一”。
多媒体演示不能代表学生的语言感悟。如今的课堂,教师运用多媒体上课的方式越来越普遍。虽然运用多媒体有许多优点,但在语文课堂上要慎用,要用得恰到好处。阅读课上,教师主要引导学生学会阅读,通过与语言文字的亲密接触,展开想象,感悟语言文字中的思想感情。而有些课堂,学生还没有与语言文字接触,教师就开始进行课件演示,剥夺了学生运用语言文字想象、思考的机会。久而久之,学生的阅读感悟能力不仅不会提升,反而会逐渐下降。比如,有教师执教《詹天佑》一课,学生还没有充分默读感悟,就开始用多媒体演示“从两端同时向中间开凿”“竖井开凿法”“人字形线路”等,学生通过观看多媒体形象生动的演示,知道了怎样开凿隧道,火车怎样爬坡,但这些不是自己通过文字读出来的。学生的阅读感悟能力没有得到一次实践,也就没有得到一次提升。正确的做法是,教师让学生充分阅读、思考,试着画示意图,让学生指着示意图边说边演示,这样学生的阅读能力才能得到提升。而学生可以通过文字读懂的,就不必进行多媒体展示了。
当语文教师在课堂上知道每个学生的想法以及学习进展情况,并合理利用多媒体技术,才能真正让学生受益,提高课堂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