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人大代表王中立
建议国家把河南列为“教育优先区”
“建议国家在教育发展上向河南有所倾斜,不断拓宽河南学子成才的出口,有力推动河南教育改革。”3月5日,全国人大代表王中立说。
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发展公平而又有质量的教育,让王中立十分感慨:作为人口大省、生源大省的河南,办好教育意义重大。在省委省政府的重视推动下,近年来我省在降低大班额、全面改薄、加强寄宿制学校建设、实施乡村教师支持计划等方面,走在了全国前列,这着实不易。
然而,河南教育资源薄弱的现状不可忽视。王中立建议国家把河南列为“教育优先区”,从政策、经费、人事等方面实行补偿和倾斜政策,以超常规发展的模式缩短河南与发达地区的差距,实现国民教育的协调均衡发展。在农村义务教育寄宿制学校建设工程和农村义务教育学校改造工程上,在高校布局上,在分配英才计划指标上,多向河南倾斜。
完善城乡教育一体化发展机制
王中立认为,推动城乡教育一体化发展的首要任务,就是找准城乡二元教育的问题与关键,破除思想、体制和机制障碍,强化顶端设计,尽快完善有关政策机制。
首先是通过发放乡村教师特殊津补贴和建立乡村教师荣誉典章制度等,吸引更多优秀教师自愿下乡支教,让交流的教师真正有地位有脸面。
其次,建议在财政投入、资源配置、基础建设、实验装备等方面,统一学校建设标准;结对帮扶机制,城镇学校要从人员、资金、设备、技术、观念等方面提供支持,帮助农村校尽快发展起来。
同时,建议城乡教育资源并网,共建共享,互联互通,乡村校师生可以访问城镇校资源网,顺利获取所需资料。鼓励有条件的地方优先发展,探索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由县域平衡向市域平衡推进,从而实现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
全国政协委员张改平
建议每年为河南专设20-30名长江学者计划
河南是人口大省、教育大省,经济总量居于全国第五,但高等教育和科技创新仍存在水平不高、优势不强的问题。3月4日,全国政协委员张改平建议设立长江学者河南专项计划,从而支持高等教育和科技强省建设。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建设教育强国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工程”,指向明确、要求具体、切中要害。张改平建议,国家从实际出发,从支持国家中心城市郑州建设发展和中原崛起的现实出发,以中央财政为主、省级财政配套的方式,或者以河南省级财政为主,设立专项基金,每年为河南专设20-30名长江学者计划。
专设的河南长江学者计划,以高于全国的遴选标准和全国的待遇标准,甚至是2倍于现有待遇的标准,面向海内外进行公开遴选,以此为河南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和高水平科技创新团队建设提供机会。通过专设的河南长江学者计划,支持河南建设教育强省、科技强省,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河南智慧和力量。
建议国家划拨土地解决农业高校研习问题
拥有长期稳定、足够面积的教学实习、科研试验基地是农业高校育好人才、出大成果、多出成果、服务社会的必备条件,张改平解释称,“其作用和地位犹如医科大学的附属医院”。
但随着高等教育连续扩招,作为农业高校办学基础的教学实习、科研试验用地缺口迅速扩大。此外,随着城镇化发展,许多农业高校现有的教学实习、科研试验基地正面临着逐步被城市建设包围的现实困境,给教学实习、科研试验带来了严重影响。
根据《基本农田保护条例》规定,农业科研、教学实验田划入基本农田保护区。限于国家土地政策,农业高校通过购买土地建设教学实习、科研试验基地遇到障碍。解决教学实习、科研试验需求,只有以租赁的方式进行,但这样给科研试验带来材料安全性、可靠性等诸多问题,且存在不可持续性,严重制约着农业科技人才培养和农业科技创新。
农业是关系国计民生的基础产业,鉴于农业高校教学实习和科研试验用地并不改变基本农田属性,张改平建议国家以划拨土地的方式,解决农业高校教学实习、科研试验用地的严重缺口,使农业高校能够为现代农业发展、国家粮食安全、乡村振兴战略提供更坚实的支撑、做出更有力的贡献。
全国人大代表赵国祥
要让师范生和青年教师无后顾之忧
作为师范院校的“掌门人”,全国人大代表、河南师范大学党委书记赵国祥非常关注师范教育的发展和人才培养。3月4日下午,他建议,振兴师范教育,国家要在政策、经费等方面给予更大力度的支持,让师范教育在人民心中是高大上的。
赵国祥认为,人才培养离不开教育,没有高水平的教师,就没有高水平的学生。因此,他建议,首先要从源头上做起,给予师范教育更大力度的政策支持。
在经费方面,他建议,向师范院校进行倾斜,提高拨款水平,保障师范院校培养出高水平的师资队伍。同时,对师范生和青年教师,尤其是在老少边穷地区工作的教师的工作待遇和生活条件,要进一步改善,解决其后顾之忧。此外,还要营造全社会尊师重教的氛围,让教师有荣誉感、获得感、幸福感、尊严感,让教师职业成为人们羡慕的职业,吸引更多优秀人才进入教师队伍。
以“双******”建设带动全省高等教育发展
“去年我省两所高校入围双******,进入‘国家队’,对于提升河南高等教育水平意义重大,但双******有进有出,实行动态考核,并不是终身制的。我省实力较强的高校,如师大、科大、工大、理大等均有机会。”赵国祥说,该机制使入围双******的高校有压力,暂未进入双******的高校有机会。我省可通过双******的建设,引领带动全省高等教育综合实力整体提升,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省提供有力支撑。
赵国祥说,国家层面应该成立高端的教育研究机构,对国家的教育进行更高水平的研究,使中国的教育在全球范围内既有话语权,又有示范作用。
全国人大代表、周口市东新区许湾乡李灵希望小学校长李灵
乡村振兴离不开乡村教育的振兴
周口市东新区许湾乡李灵希望小学校长李灵是一名新当选的全国人大代表,但是却是一位“老名人”。 2009年,刚刚27岁的李灵骑着三轮车在郑州走街串巷,给希望小学的孩子们收集书籍。她的故事通过媒体报道而家喻户晓,一时间,来自全国各地的爱心纷至沓来,希望小学的孩子们终于不缺书看了。最美乡村女教师、感动中国人物、全国劳模等各种荣誉也给了李灵肯定。
一晃十年过去了,李灵当选为第十三届全国人大代表。身份变了,她关心的也不再只是她的希望小学,而是整个乡村教育。
今年,李灵带来了加大乡村教育投入的建议。“乡村振兴离不开乡村教育的振兴,然而当前,乡村的教育正面临许多问题。我调研发现,很多农村学校被撤并,乡镇中心学校的生源也在不断流失。”
李灵表示,许多外出务工人员为了家庭团圆,把孩子带出去读书,也有不少还在农村的家长把孩子送到城镇学校读书,甚至自己去陪读,这种现象越来越多。这反映出,乡村学校教育水平与城镇学校差距越来越大。
李灵建议政府加大对乡村教育的支持力度。“乡村教育是乡村振兴的重要方面,一方面,家长越来越重视孩子的教育,提供良好的教育是他们留在乡村的重要因素。另一方面,乡村振兴需要高素质的农民,提高乡村教育质量,有助于未来的农民拥有新思维,学会新技术,有力肩负起振兴乡村的重任。”
全国人大代表、潢川县双柳树镇驻郑州农民工党支部书记黄久生
建议废除苛刻条件 让农民工随迁子女异地高考
全国人大代表、潢川县双柳树镇驻郑州农民工党支部书记黄久生是来自河南的一名基层代表。多年的生活经历,黄久生看过太多农民工随迁子女在当地不能参加高考的情况。“这些孩子随父母在当地从小学读到高中后,却被告知不能在当地参加高考,只能千里迢迢返回原籍,从报名、体检、考试、录取数个环节来回奔波。父母担心、孩子劳累,花费巨大,给社会、家长、孩子带来极其不利的影响。孩子异地高考呼声多年,有关方面在这个问题上,做了很多而又具体的工作。但是,目前2000多万随迁子女就学特别是高考难的问题依然没有完全改观,特别是北上广农民工子女更为集中,总是以高考移民为托词,延缓随迁高考改革进程。”
怎样确保符合条件学生的合法权益,同时防止高考移民呢?2012年8月,国务院办公厅转发教育部等部门 《关于做好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接受义务教育在当地参加升学考试工作意见的通知》后,大部分省市都出台了相关政策,但交社保、有稳定住所等条件相对苛刻,大部分随迁子女家庭是不符合的,仍需要回原籍参加高考。
“我希望国家关注农民工子女的就学问题,建议在农民工子女高考集中的省市门槛再低一些,废除或调整像交社保、有稳定住所等条件,只要有三年高中学籍(包括有过当地三年高中学籍的重读考生),父母在城市有稳定住所和工作的,就可以在当地参加高招考试,使农民工真正融入这个城市,孩子有一种存在感,一种家的温暖。”他说。